下方。
听到赢城的话。
众多的朝臣一个个的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了起来。
赢城以魏国举例,以秦法论述,来表达秦法并非一尘不变的论点。
这,他们必须得承认。
其实在所有人的心中,有一个谁也不想去提及的事实。
‘娶之以相秦’,这话是商君说的,也是秦法的来历。
那就是当初商君变法之时所立的秦法,有半数以上,只字未改的照搬了法经。
而法经,便是魏文侯时期魏国李悝变法的成果。
取之商法,立为正统。
但这无法改变,秦法来源与魏法的事实。
一时间,朝堂的不少朝臣面面相觑,赢城的话不无道理,竟然找不到理由反驳赢城。
“胡扯,魏国变法强于一时,终究是一代明君所得的成果,魏武侯继位好大喜功,魏惠文王继位,任人唯亲却不识得贤能,商鞅、张仪、公孙衍、范雎诸君皆从魏国出走。
魏襄王、魏昭王更是资质平庸之流,魏国不亡实乃天理不容。
而我大秦,六世明君,积至始皇陛下,七代明君,我大秦当如日月浩渺,岂是区区魏国可比。”
朝堂之上不乏明辨真理,胸有韬略之人,当场反驳赢城道:
“况且,法经所述不过半部商君法,而今我大秦秦法,增减有度,早已不见法经踪影,城公子以魏国昔日之法经质疑我秦法,未免管中窥豹,太过于片面了。”
“彩!”此人话音刚落,便有生生喝彩。
这完美的反驳了赢城的观点。
赢城以片面的魏国亡国来印证秦法之错。
但是魏国亡国的本质原因,是因为魏国就只有一代明君,是后世魏国君王为昏君,才导致魏国亡国。
而法经之论述,更加不可采用,今日之秦法和昔日之法经,纵然取用,却早已大不相同,不能作对比。
最深处。
始皇帝也点了点头,也是非常认同这一观点。
如果赢城想要以此打败诸公,只能说,赢城将这天下人,看的太过愚蠢了。
然而。
赢城笑了,说的很好,但是,和他想的差不多。
“说得好。”
“赳赳老秦,共赴国难。”
“但是诸位,陛下,莫不是忘魏国,因何而开始衰败。”
“昔日之魏国,乃四战之地,齐,燕,中山,赵,韩,秦,楚,宋,鲁等诸国相邻。”
“与齐国马陵之战,桂陵之战,非战不能避免,与我大秦西河之战,非战不可避免,昔日魏国与周边列国大小战役不断。”
“魏文侯励精图治的万世根基,因战而亡。”
“我大秦,至今为止,至始至终都没有变过的一条国策,耕战国策。”
“掠夺土地,以战养战,越战越强,百姓不怕打仗,人人想要借着上阵杀敌而发财致富。”
“民之见战也,如饿狼之见肉。”
“今日,我大秦锐士,披荆斩棘,所向披靡,与魏武卒相比如何,四战亡魏武卒,而我大秦百姓人人渴望战争。”
“如此,岂非重走昔日魏国之老路,越战越弱,待我大秦将士不堪重负之时,谁人替我大秦戍守天下。”
“这,岂非亡国之法。”
赢城的声音在朝堂之上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耕战国策!
大秦真正强国的底气所在。
现在。
谁也没想到,赢城竟然将冒头直指耕战国策。
可是。
满朝诸臣,虽然生气,却目露惊骇之色。
魏武卒鼎盛时期,放眼天下,便是今日之大秦锐士,由武成候挂印,也不敢保证完胜。
那是一个时代令人闻风丧胆的传说。
如同被六国视为虎狼的大秦锐士。
但是。
魏武卒一点一点的衰败,最终落寞的走下了历史的舞台。
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因为,魏武卒南征北战,从登上巅峰开始,不是在战争,就是在战争的路上。
而这。
一点一点的耗干了魏武卒的底蕴。
太犀利了。
这一刻。
朝堂诸臣的目光都微微色变。
不得不说。
赢城目光之独到,言辞之犀利,便是他们这些久经朝堂,以辩法为生的人,都为之一怔。
只要稍微研读耕战国策,就会明白。
这是一条只为战争而服务的国策。
战斩一首赐爵一级,欲为官者五十石!
这就是耕战国策。
人人渴战,不畏战,每一个将士,都渴望战争,每一个百姓,都希望加入军队去参战。
朝堂上,为了迎合这些将士,就必须要去发动战争。
就在几天前。
陛下才下旨蒙恬率军北上,屠睢率军南下,总计七十万兵力,征发一百二十万民夫。
这就是耕战国策,没有战争,大秦帝国就没有活力。
刚刚反驳赢城的大臣一时间找不到什么话语来反驳赢城。
诸多朝臣们也是一个个的紧锁眉头。
辩法。
绝不是给你三天时间让你思考想对策。
需要立刻回辩。
若无回声,便是失败。
同样。
回辩绝不是满口胡言,必须要拿得出足够令自己,令对手,令旁观者信服的理由。
若不然,就是给对手犀利反击的机会。
可现在。
没有人敢轻易的回辩赢城的说辞。
一时间。
朝臣中没有反驳的声音,李瞻站不住了,出声反驳道:
“狡辩,昔日魏国四战之地,如今大秦一统天下,天下无不臣服,如何是四战之地。”
“而耕战国策,更是无稽之谈,如今天下已定,人人向战,却无乱可战,岂能疲我大秦将士。”
李瞻这话是很有份量的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